中国足彩网

天气预报:

?西青区气象台07时发布:今天白天晴间多云,西12,最高气温5;今天夜间晴间多云,西12,最低气温-5

名   ?称?:区发展改革委中国足彩网印发天津市西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11120111000180793Q/2023-00008 发?布?机?构?:天津市西青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文?字?号?:西青发改发〔2023〕19号主   ?题?:综合政务\其他

成?文?日?期?:发?文?日?期?:

有???效??性?:有效

废?止?依?据?:

区发展改革委中国足彩网印发天津市西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的通知

字号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天津市西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西青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1225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西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2023-2025年)




西青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1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 -

第二节 发展趋势- 5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6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6 -

第二节 基本原则- 7 -

第三节 主要目标- 8 -

第三章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 11 -

第一节 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11 -

第二节 持续优化“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空间格局- 12 -

第三节 加快推动街镇特色化发展- 16 -

第四章 聚集创新发展动力 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城- 19 -

第一节 强化特色产业支撑- 19 -

第二节 集聚创新创业动能- 21 -

第三节 建设津城西部消费之都- 22 -

第四节 打造大运河闪亮明珠- 24 -

第五章 建设智慧绿色安全城区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26 -

第一节 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之城- 26 -

第二节 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之城- 29 -

第三节 建设低碳生态的绿色之城- 30 -

第四节 建设富有韧性的安全之城- 32 -

第六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4 -

第一节 加快城乡要素合理有序自由流动- 34 -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36 -

第三节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39 -

第四节 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40 -

第七章 健全城镇化发展机制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41 -

第一节 创新现代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41 -

第二节 完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42 -

第三节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机制- 44 -

第四节 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 45 -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46 -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46 -

第二节 完善政策配套- 46 -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47 -

第四节 凝聚社会合力- 47 -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西青区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服务建设“四个现代化”天津的大局,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天津市西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规划主要阐明西青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推动全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当前西青区正处于加快打造大运河闪亮明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新城的关键阶段,担负着经济大区率先发展的重任,必须准确梳理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把握发展环境变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近年来,西青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顺利完成新型城镇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在城镇化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和智慧城区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全区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形成有力支撑。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天津市户籍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放开放宽户籍人口迁移限制,城乡户口登记“一元化”逐步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区落户实现应落尽落。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5.6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增加到118.6万人,人口集聚能力和承接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功能显著增强。2022年,西青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6.61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0亿元,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30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

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带动下,西青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地,区域一体化水平、集聚度和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22年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6.8%,集成电路、车联网等5条重点产业链产值增速达到近20%。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全区“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达到450家,建成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区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平台28个。津城西部城市中心和津城南部产城示范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外环城市发展带、独流减河生态带、运河商旅文化带生态文化功能增强,天开高教科创园西翼拓展区(以下简称“天开西青园”)、大运河艺术之城、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启动规划建设,南站科技商务区载体作用提升,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城区功能品质稳步提升。城镇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及城镇住宅不断完善。2022年全区轨道交通网不断加密,地铁10号线通车运行,7号线、8号线和津静市域铁路加快建设。望湖路、嘉和路、博桦道建成通车。独流减河北堤路、津港公路沿线环境得到美化提升。规模部署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累计建设5G网络基站5721座,在营公共充电桩6000余个。持续改善人居环境,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9.9%,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国家卫生镇全覆盖。

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西青区成为天津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王稳庄镇、辛口镇成功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大气PM2.5年均浓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7.3%;达标天数264天,同比增加23天,空气环境质量达到近十年来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好转,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9.29%,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1%以上。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2.12万亩,生态屏障区蓝绿空间占比达到79%,累计新增造林1.3万亩、植树1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4%

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区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3.06%,以基本医保为主体、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6万亩、设施农业2.44万亩,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厕所革命”,修建公厕和卫生户厕近万座,全面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实施“双轨并行”村民康居工程,建成王稳庄、张家窝示范小城镇,杨柳青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获评天津市首批市级特色小镇称号。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新城定位下,西青区新型城镇化道路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有待提高,西青“两心”高端要素集聚不强,“三带”服务能力不足,“三区”生态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天开西青园等多点重点区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引领功能较弱。二是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特色小镇主导产业乏力,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模较小,缺乏产业竞争优势,精品特色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亟待优化。三是新型城镇化重点开发地区尚处于规划建设阶段,整体道路密度、排水系统等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四是在教育、医疗、商贸服务、就业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基础较中心城区仍有差距,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吸引人才的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 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新型城镇化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

从新发展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外部环境愈发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形势新变化下,新型城镇化作为“两新一重”建设的核心内容,既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点,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从新发展机遇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将成为我国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天津发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世界级大港和大都市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西青区作为承接非首都资源的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微中心”,配套雄安新区建设的前沿,港产城融合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衔接点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建设的西部节点,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等优势进一步凸显,迎来了更好落实发展目标的新机遇,增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从新发展阶段看,西青区产业实力雄厚、地理空间优越、科教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十四五”中后期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十项行动”战略部署,勇挑经济大区重任,城区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是高质量发展成为主线,城镇化的人口“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提质增效成为重中之重,迫切需要增强内生动力,提高创新动能。二是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城镇开发边界趋于稳定,城市建设方式将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潜,迫切需要城市建设向集约、高效、精致、精细转型。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共同富裕对新型城镇化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四是绿色低碳成为普遍共识,在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下,迫切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综合判断,西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进入成熟稳定、质量提升阶段,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突出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现代化建设为导向,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为目标,全力落实全市“十项行动”,持续推进“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质量,着力增强城市服务能级和综合承载能力,着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构建现代城市运营管理体系,实现高效能治理,加快打造大运河闪亮明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新城,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西青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持续走在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前列。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营造人文关怀、普惠共享的城市环境,以人的城镇化引领促进人的现代化,加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增强制度衔接、任务协同和政策配套,全方位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增强与“津城”“滨城”双城发展优势互补,与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合力。

——增存有序,质量优先。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既注重新城的建设与发展,也抓好老旧片区、老旧小区的更新与改造。坚持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举,强调质量优先,杜绝盲目追求速度的冒进式发展。

——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着力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扩大多元就业供给,突出特色服务功能,传承历史文化脉络,完善公共政策体系,推进法治化、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管理,让城市发展更具活力、更加文明、更有温度。

——产城融合,工农互补。加快信息化驱动城镇化,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功能、产业支撑、要素吸纳、人口集聚联动统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互促共进。

——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高效率生产活动、高品质生活、高水平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机融合,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活,建设“低碳之城”。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城镇化空间格局更加清晰,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高,产业发展能级持续增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2025年,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较大突破,常住人口市民化纵深推进,创业就业环境更加优化。

——城镇化空间格局更加优化。2025年,津城西部城市中心和津城南部产城示范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外环城市发展带、独流减河生态带、运河商旅文化带服务“津城”功能显著增强,“三区”绿屏生态持续改善,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天开西青园、南站科技商务区、大运河艺术之城等多点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更趋完善。2025年,基本建成城乡快速路网+轨道交通的多层次、一体化综合网络,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82.6公里。供水安全、能源保障能级不断增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持续推进,建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人民生活更有品质。2025年,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历史韵味和人文魅力充分彰显。教育现代化水平、卫生健康体系和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初见雏形,城区舒适性、包容性与柔韧性显著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和谐。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形成产城融合、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方式全面转型、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全面优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品质更加完善,将西青建成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国际化大都市典范城区。





2023—2025年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5

目标

属性

城镇

化水平

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预期性

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市民

化质量

3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100

预期性

4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0

预期性

5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落实市里下达指标

预期性

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3.32

预期性

7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5.97

预期性

8

城镇调查失业率(%

6以内

预期性

9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4

预期性

10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每年不少于2.3万人

预期性

城市

功能

11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

预期性

12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0

预期性

13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约束性

14

除特殊事项外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比例(%

100

预期性

生态

环境

15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5﹞

约束性

16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落实市里下达指标

约束性

17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类水体比例(%

落实市里下达指标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14

约束性

注:〔〕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

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优化“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城镇化空间形态,增强“两心”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提高“三带三区”综合承载能力,促进街镇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多点、重点建设区域支撑的空间增长新动力。

第一节 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结合“站产城”一体化设计,大力推进南站科技商务区建设,打造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重要支点。推进载体平台建设,提升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市级承接转移平台梯队水平,提升学府工业区、赛达工业园、中北工业园、汽车工业区等综合承载能力,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深化与北京产业园区合作,发挥西青电子城等平台企业作用,推动建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加快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天津南站交通枢纽作用,高效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全力协助打造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积极配合津雄城际铁路和津沧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天津南站成为京沪与津雄客流铁路通道交汇点。提升与雄安新区毗邻地区公路交通服务能力,提高与武清等相邻区联系便捷度。促进港产城联动,加强西青区与天津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轨道空间联系,畅通面向海港、空港的陆路通道。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控,深入推进中亭河等跨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联防联治。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西青延伸,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与京冀开展跨省(市)域合作办学,有序推进京津冀检验结果互享互认和医联体建设。加大京冀两地政务服务事项通办范围,推动数字证书互认、企业信息互通互认、公共信用信息共享、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共享共用。

第二节 持续优化“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空间格局

加快“两心”建设。津城西部城市中心服务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发挥对接雄安新区、北京副中心衔接点作用,围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高端商业、优质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短板,增强服务辐射效应和要素承载能力,优化公共服务布局,高标准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微中心”,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地、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高端生活居住区。津城南部产城示范中心以建设天津智能研发基地、西青创新人才聚集区、赛达生态创新示范区为发展定位,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壮大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持续完善高品质商业商务和居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城。

统筹“三带”开发。保护性开发运河商旅文化带,围绕“一带一城一岛”做好运河文章,加快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贯古通今、面向国际、城水相映、美丽宜居的文化旅游生态示范带。外环城市发展带依托外环线两侧高端项目汇集优势,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优化城市发展活力,构建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独流减河生态带依托生态六埠、稻香农谷等生态农业区资源优势,打造高端农业展示区,发展特色现代都市型农业。

提升“三区”绿屏功能。推进津西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绿楔保护区和双城间生态屏障区保护建设,打造多层次绿色生态空间。统筹优化生态空间,以河湖水系的生态基底为基础,加强生态板块与生态廊道联通,构建“两带两廊三区九链多点”的生态格局。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做优辛口镇生态六埠、大杜庄葫芦文化园和王稳庄镇稻香农谷等农业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康养、文化体验、生态教育等功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增强“多点”支撑能力。天开西青园依据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核两翼”总体空间布局,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方向,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区域产业创新策源地的支撑能力。南站科技商务区瞄准央企二三级总部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布局研发科创区、产业孵化区、总部聚集区及商住混合街区,建设商业轴、区域商业MALLTOD导向商业区,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高标准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艺术之城,全力以赴推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项目和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新址扩建项目建设,增厚区域历史文化“软”实力的支撑能力。集成电路产业园以中芯国际等核心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从芯片设计、生产、封装到测试一体化的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链,构建“一体一心四片区”功能布局,持续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生态高地。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依托智能网联汽车三级测试服务体系、C-V2X车路协同运营平台,探索丰富的车联网应用场景,聚集车联网产业创新企业,努力将车联网产业培育成为西青区的经济增长极。天津高新区(华苑片区)集中连片区域,以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与新经济、新产业集聚为基础,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特色街区和主题楼宇,完善城市配套环境,打造成为新经济发展活力区。

1西青区“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空间格局

专栏1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工程

1.南部产城示范中心先导区。位于天津市外环线南部,西至荣乌联络线,东至津淄公路,南至赛达大道,总面积2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213.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0亿元。先导区的建设将重塑城市形象,植入发展引擎,盘活土地价值,理顺交通网络,引入创新人群。

2.南站综合片区。位于天津市西部,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将建成一个集科技研发、商业商务、生活配套为一体的新型高端产业园区,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首都优质资源的新平台。

3.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片区。位于杨柳青镇,其中元宝岛项目规划面积50.35公顷,其中东岛19.87公顷、西岛30.48公顷,项目总投资约33.97亿元,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古镇复兴。

4.中北运河艺术之城片区。位于中北镇,拟策划用地约313公顷,以天津美院、天津音乐学院为基础,依托中北镇运河文化,提升城市开放性,扩大城市影响力,形成良性区域社会生态。

5.西营门街运河文旅片区。该片区四至范围为东至快速路、南至芥园西道、西至中北镇、北至西青道,拟新建地块总面积约47.98公顷,总建筑面积约85.71万平方米。

6.中北侯台片区。位于中北镇,以“一心双轴,多组团”思路规划,总用地约700公顷,将打造集高品质住宅、假日休闲、综合服务、创新型商务商业为一体的生态宜居城区和开放活力片区。

第三节 加快推动街镇特色化发展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新型空间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总要求,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特色景观,引导街镇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与“两心”协调、错位协同的特色街镇。统筹安排产业、城镇、土地、生态和公共服务等,科学编制街镇规划,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

做精历史文化名镇。杨柳青镇突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合多元文旅业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展现千年古镇魅力,打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品牌,打造大运河畔最闪亮的明珠。精武镇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对接合作,打造以“青年城”为定位的大学城商圈,弘扬“德润精武”文化,加速升级文旅产业,激发精武文化产业消费活力。

做大产城融合强镇。中北镇坚持现代制造业引领区域发展,加快打造以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影视娱乐、汽车后服务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企业聚集区;深入挖掘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做实“花乡”特色品牌;充分发挥永旺、宜家、侯台片区等商圈联动作用,打造“新中北、新城区、新商圈”地区品牌。大寺镇着力推进汽车、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条,加快重点产业配套建设,持续提升产业综合承载能力。张家窝镇依托南站区域作为西部城市中心核心区的战略定位,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协同推动南站科技商务区建设,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站产城”一体发展的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

做优生态休闲小镇。王稳庄镇聚焦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加大车联网周边产业引进力度,全力打造智能创新、大美稻香、绿色涵养、生态宜居、法治平安的智慧生态强镇。辛口镇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建设,扩大自有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加大旅游文创产品研发,打造“七彩辛口”乡村旅游品牌。

做强宜居宜业街区。李七庄街、西营门街、赤龙南街、津门湖街立足于“产、街、人”的深度融合,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和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李七庄街以王兰庄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落地为契机,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区。西营门街围绕大健康、中医药产业,大力发展康养经济。赤龙南街以“五社联动”为抓手,突出“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建设“精致慢街区”。津门湖街围绕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提升,着力打造生态优美、人文宜居、品质时尚、智慧科技的现代化高品质街区。


专栏2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程

1.杨柳青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围绕地域文化优势,以运河文化为魂,以运河古镇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以运河古镇艺术产业、现代文化艺术产业为拓展,大力发展以民俗风情、田园风光、文化创意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打造集文化旅游观光、文化传承展示、创作学习交流、文化创意拓展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

2.中北运河商务小镇。围绕我市“双中心”城市建设,以“一轴两园三区四带”为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依托扎实产业基础与聚集资源,发挥集群优势,以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华侨城运河水街、新城市中心二期、大悦汇商业综合体,打造商贸流通类特色小镇。

3.辛口镇沙窝萝卜特色小镇。以“沙窝”系农产品产业融合集聚区为产业动力,提升与保障品牌来发挥和体现沙窝萝卜最大价值,从“乡村更新”角度出发,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农旅融合、田园康养等产业,培育形成运河人文气息浓厚、运河文化主题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打造传统农特类特色小镇。

4.精武镇尚武文化特色小镇。围绕精武文化和天津民俗,发挥地缘和人才优势,培育市场主体,树立“精武文化品牌”,打造精武门?中华武林园、常青藤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文旅产业载体,打造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


第四章 聚集创新发展动力 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城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进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大运河闪亮明珠,全面建成现代化活力新城。

第一节 强化特色产业支撑

巩固提升优势制造业。坚持制造业强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突出主攻方向,打造车联网先导区、大数据中心、京东智能制造园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平台,推进经纬恒润研发中心二期等一批牵动性、引领性项目落地运营。实施串链补链强链行动,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做优车联网产业链、做精生物医药产业链、做大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做深高端装备产业链。加快新宇涂镀、鸿德汽车玻璃等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助力中国足彩网存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产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深入发掘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市场占有率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

做大做强天开西青园主导产业。紧紧抓住天开高教科创园规划建设的重大发展契机,全面推进天开西青园“一城、两业、三区、四谷、五链”总体部署,高标准打造天开西青科创城,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智能网联、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为两大主攻方向,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创新策源区、成果转化区、科创服务区三区功能联动,打造智创谷、智能谷、生医谷、未来谷四大板块,支撑全区集成电路、车联网、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五条特色产业链做大做强,实现从研发、孵化、培育、加速到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跨区域空间布局。大力加强科创平台载体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使天开西青园成为引领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和新增长极。


专栏3制造业升级提升工程

1.中芯西青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16亿元,全部用于固定资产费用,包括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工器具及其他费用,一期建设212英寸晶圆代工厂生产线,建成达产后,主要以生产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产品为主。

2.金西盟智能化细胞工厂项目。计划总投资6亿元,占地18亩,主要建设细胞药物研发制造及智能化细胞工厂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细胞药物研发平台。

3.新宇涂镀项目。购置高端彩涂料生产线4条,两条高端镀铝锌硅板材生产线,板材纵剪生产线一条,板材横剪生产线一条,以及配套附属设施;建设140000平方米厂房和16000平方米厂房;建设2栋共10000平方米宿舍楼;

4.东鹏饮料集团华北区域总部暨天津生产基地项目。占地面积约200亩,将建设6条以上饮料生产线,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达810亿元。

5.西青友成工业研发项目。建设汽车车灯模具研发制造项目,竞拍位于西青开发区地块,面积为4.08379平方米,打造友成华北地区集工业数据中台搭建、智能系统赋能质量管理、工业自动化生产于一体的智慧工厂基地项目。

6.南京肯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氟膜新材料项目。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计容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容积率约1.0,建设厂房2栋、办公楼、设备用房、门卫房等配套设施。

第二节 集聚创新创业动能

发展新兴经济业态。推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标准机构、测试环境等优势,积极探索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中的新机遇。高标准打造电商直播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新经济园区,鼓励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检验检测等产业提升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构建优质高效、活力充沛的新产业体系。推动细分领域平台企业集聚发展,深化同腾讯、京东、微医等龙头平台企业战略合作,引育一批规模平台经济项目。

培育壮大创新载体。依托驻区高校学科资源,全力支持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参与天开西青园建设,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优势转化为西青发展内生动力。鼓励优势创新型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加快经纬恒润天津研发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国家试点工程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孵化载体建设,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强青奥华阳、凌奥创意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布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壮大科技成果评估、经纪和运营专业力量。建立精准、开放、柔性的引才育才机制,提高人才实际贡献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建立覆盖创新全过程各环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产业创新质效。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支持探索、宽容失败的城市创新创业氛围。

第三节 建设津城西部消费之都

营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氛围。聚焦“国际”、紧扣“消费”,提升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努力建设天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西部节点。着力打造津西“顶流”商圈和地标商圈,高标准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圈、中北新城市商圈和南站商圈三大能级消费地标,全力推进十大精品商圈建设。加快发展首店首品、总部经济,激活会展经济、点亮夜间经济、提升数字消费。聚焦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需求,大力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推进社区商业发展,加大品牌便利店布局力度。

提升国家文旅消费城市品质。统筹推进西青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支持和引导街镇、文旅企业开展国家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休闲街区、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等旅游品牌创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消费,引育文化体验型业态,围绕子牙河、独流减河沿线文旅资源,推出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产品。

推进服务业消费高质量发展。完善以研发与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高端商务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天津市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整合提升“政务云”等大数据资源,培育大数据智能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打造天津市智能制造和智慧服务标杆区。依托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和梅江会展中心,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和会展业专业化发展,形成高端商务服务产业集群。以文化旅游、文化教育为突破方向,培育壮大养老健康、新零售等新兴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天津市美好生活示范区。


专栏4打造九大消费场景

1.扩容旅游消费。重点推动杨柳青古镇、社会山文旅港、中北运河文化旅游区等文旅商圈建设。加快推动国潮小镇等重点文旅项目建成运营。

2.拓展文化消费。策划举办西青区民俗文化旅游节、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西青特色节庆活动品牌。鼓励旅游景区实施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优惠政策。围绕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打造音乐演出演艺、艺术展览展示等高端专业场景。引育杨柳青年画、风筝、剪纸等体验型项目。

3.扩大体育消费。探索体育旅游融合新模式,推进张家窝镇体育公园建设。依托梅花体育用品等企业,聚焦健身休闲产业、体育用品制造,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多功能运动场、社区体育园。打造多层次健身休闲消费场景,积极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民健身日等活动。鼓励发展冰雪运动。

4.提振餐饮消费。深入开展美食老字号振兴活动,深化“一品一方案”,大力推动狗不理包子、小李烧鸡、至美斋等品牌创新发展。优化餐饮行业布局,推动国内知名菜系在西青区繁荣发展,鼓励韩餐、日料、西餐门店进驻,打造西青美食“新高地”。积极组织举办特色美食评选活动,弘扬西青传统饮食文化。

5.促进康养消费。依托西青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推广“互联网+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示范项目。推动泰康养老项目建设,发展银发经济。推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鼓励连锁化经营。发展健康旅游,持续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6.做强会展消费。优化办展环境,提升西青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低碳化水平。坚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主动承接首都会展资源。依托梅江会展中心、社会山国际会议酒店等载体,积极引育品牌化、国际化展会,优化会展业环境。积极引进会展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丰富会展配套服务。

7.提升数字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智慧旅游平台运维水平。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加速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社交电商、5G消费体验发展,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建设区域总部,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鼓励商业街区、旅游景区、居民社区布局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驿站、智慧书店等智慧门店。

8.提质夜间消费。重点打造杨柳青镇、中北镇、精武镇、张家窝镇夜间经济聚集区。打造古镇夜游、商贸夜市,实施夜景灯光亮化工程。鼓励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区延长营业时间,推动举办灯光秀等各类夜游活动。鼓励夜间旅游消费,着力打造社会山国民夜市、《武传奇》精品文化演出等品牌,策划组织各类文化休闲活动。

9.丰富消费场景。鼓励非遗展示、文化演出、商品市集进景区,培育打造一批体验式业态。以“让世界沉浸在年画里”为主题,探索杨柳青大运河国家化公园业态植入及运营模式。支持闲置商业载体、老旧工业厂区、传统百货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改造为文创园区、商业街区、体验中心、综合体等新型消费载体。

第四节 打造大运河闪亮明珠

围绕“一带一城一岛”做好运河文章,加快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标准打造大运河艺术之城,推动国潮小镇首开区初具规模,充分彰显大运河文化带的活力风采。

高层次谋划大运河文化带。按照“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带(遗产西青段)专项规划》。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区域整合,分类打造大运河发展段。大运河艺术之城段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结合城市艺术教育的新发展方向,促进教产城融合建设艺术教育中心。杨柳青古镇段以文化保护为核心,引入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历史文化载体,建设文化旅游中心。中北都市活力段依托现状城市商圈,形成以运河活力为核心、以商圈活力为支撑、以产业活力为重点的都市活力中心;环内科创文旅段以现代休闲为核心,提升现代生活品质,结合西营门文旅宜居区,建设文旅科创中心。

高标准打造大运河艺术之城。加快天津音乐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新址扩建项目建设,发挥艺术院校的引领优势和艺术辐射力,用文艺赋能文创产业发展。以音美校园设计为核心,打造开放式校园,将校园设施转为城市展厅、校园建筑转为城市地标,推动艺术文化、教育商业、绿色生态的综合性开发,共同打造艺术创意小镇。聚集艺术类人才,深度开发年画文化、漕运文化、大院文化和赶大营文化,编排制作中国足彩网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文艺作品,大力宣传、弘扬和推广杨柳青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青艺术名片。

高质量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按照“古韵、作品、精品”的总体要求,弘扬运河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围绕东、西渡口码头建设传统曲艺文化和年画非遗技艺传承体验功能区。恢复运河湿地大地景观区域,完善文昌阁历史景观、建设运河活力环线,打造生态文化体验区。推进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国潮青年小镇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拓展文化展示功能,构建主题街区,重现繁荣古镇,提升国家文化公园的品牌影响力。

高水平保护传承优势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丰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打造“古今凝练、南北交融”的西青名片。整理历史文脉,阐发运河文化、年画文化、赶大营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精髓。划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街区等保护与利用,实施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响西青文旅IP品牌。强化民俗文化传承,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等活动,促进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第五章 建设智慧绿色安全城区 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优化城市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宜居、智慧、绿色、人文、安全韧性的现代化新型城区。

第一节 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之城

有序推动城市更新。适应城市发展,对接居民需求,加快推进功能设施陈旧老化、人文生态保护不足、安全风险隐患较多、人居环境体验较差的存量片区更新改造。实施完整社区提升工程,细化完善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内容和形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布局和建设社区绿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和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小区实施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改造。树立城区即景区的更新思维,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努力将城市更新过程转化为城市文脉继承、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聚焦我区发展和建设目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城中村改造,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展城中村现状调查,根据天津市城中村改造方案,确定城中村改造范围和方式。对于杨柳青镇等具备社会条件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研究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制定城中村改造“一村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制定土地征收方案,做好项目资金平衡,确定实施主体和运营模式。

建设便利生活服务圈。推进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建设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补齐“一老一小”、公共卫生、全民健身等服务设施,支持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食堂、社区食堂、中央厨房等助餐机构开设老人家食堂,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设一批体育公园、健身步道,不断完善“15分钟健身圈”。全面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保障标准和服务规范,以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乡“15分钟文化服务圈”。

完善市政公用设施。优化轨道交通布局,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轨道网络,协同推进轨道交通以及过境高铁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持续推进城市步道和自行车道合理改造与建设。构建高效便捷换乘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持续优化公交线网结构,科学配置区域内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完善停车位供给,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规范发展占道停车位。构建适度超前、车桩相随的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强化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地下管线建设改造。推动建设城市供暖设施,加大居住小区和公共区域智能末端配送设施覆盖力度,拓展集成寄递、售货、回收等多种功能。

提高住房宜居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等用地需求应保尽保。科学合理安排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逐步扩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覆盖范围,实现物业服务与社区治理、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引导专业化机构化租赁企业规范发展,盘活存量房源和闲置用房发展长期租赁住房,扩大优质稳定住房供给。创新公租房属地化管理,推动“随到随登”模式试点工作。


专栏5路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交通畅通项目。开展轨道交通综合线路建设,协同推进地铁7号线、8号线、11号线、津静市郊铁路建设进度;加快推动津静公路立交桥重要入市口改造和津涞立交桥南侧匝道项目建设;启动拓宽津港公路、芦北路等赛达新城周边道路畅通项目;推进南站科技商务区二期配套道路建设。

2.区内重点路网项目。完成琴韵道、宁华道、兴华九支北路等工程路网建设,完成天津市第95中学、当成中学周边等15条配套道路建设,总长约6公里。加快广乐道、海泰南道、储厚道等主干道路建设进度,提高路网通达度。

3.配套道路建设项目。加强与市级部门沟通协作,加速推进全区开发项目配套道路建设,从优从速推动群众急难愁盼的建设项目。

4.梨双路改扩建工程。涉及梨双公路拓宽及配套管线工程,总长约3.3公里。

第二节 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之城

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积极布局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泛在通用、智能协同、开放共享水平。实施5G和光网“双千兆”工程,推动骨干网络扩容升级,推动5G技术在工业化联网、医疗健康、在线教育、智慧旅游、设施农业等场景应用。推动智慧城市与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协同发展,深入挖掘拓展应用场景,推动开展智能公交、智慧消防、智能物流等场景建设和示范运营。推动公路、电力、建筑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城市数字基础设施服务能级。

搭建智慧城市应用平台。加快建设城市数据金库,依托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西青区数据资源归集,盘活相关资源,提升数据辅助决策能力。依托城市信息模型(CIM),绘制完整的“智慧城市运行图”,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态势,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大力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增强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养老等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供给。加快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无人驾驶等智慧化服务与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形成融合共享、全纳优质、灵活适应的应用场景。统筹智慧家庭、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建设,提升一体化效能。持续健康发展平台经济,更好满足居民高品质服务需要。

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健全乡村数字网络体系,建立“政府+运营商+服务商+益农信息社”四位一体机制,充分对接商务、供销、邮政、金融、气象等部门在农村的各类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数字乡村大脑”。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发展智能化农业种植、数字化农业育种、自动化畜牧养殖、品牌化农业产品,建立西青区“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开发数字田园、智慧农场等应用场景,在辛口镇、王稳庄镇打造智能化农业应用示范园区。加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便民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线上平台与线下实践的融合创新,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多元共建共享机制。

第三节 建设低碳生态的绿色之城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工业源、移动源、农业面源综合治理,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建设完善机动车排放监管体系。推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积极创建“无废细胞”。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加快实施水环境修复提升工程,持续开展清河湖专项治理行动,积极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重点项目建设。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提升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津门湖水系生态修复、鸭淀水库围堤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

建设蓝绿交织生态城区。加快推进西青区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建设工程,构建“两带两廊三区九链多点”的生态格局。不断优化城市绿化科学养管水平,合理布局口袋公园,增强绿地建设品质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建立健全“五个万亩”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发挥绿色生态屏障“绿色引擎”作用,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一批生态示范工程建设。

推进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加快构建碳达峰“1+N”政策体系,稳妥有序推动“双碳”十大行动,加快推动能源、工业、城乡建设、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严格产业准入门槛,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环境服务等绿色产业,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绿色体系创建,高质量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适时启动区级建筑垃圾处理厂建设,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控。推进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提升既有建筑能效水平,提高新建装配式建筑比例和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推广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模式,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持续实施鼓励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新能源汽车消费等政策。


专栏6生态治理提升工程

1.西青区绿色生态屏障一期建设项目。包括生态绿廊区域的土方工程、绿化工程、水利设施及其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生态片林区域的土方工程、植树造林、排溉设施等。

2.王稳庄镇水环境修复提升工程项目。该项目整体分为两个实施环节:一是水系连通工程,将调整王稳庄镇的各个主要河道。二是1300亩人工湿地的建设,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将引入湿地的污水进行净化提升。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5.0m?/d,从而有效改善王稳庄镇的水环境。

3.西青区2021年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二期东区。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792.01亩。项目建设内容主要为保暖式钢骨架大棚和节能日光温室及其他附属工程。

4.鸭淀水库围堤改造工程。包括新筑北部围堤4.7km、新建连通涵闸一座、现状围堤加高1.5km及东南部林台边坡加固4.598km

第四节 建设富有韧性的安全之城

夯实城市安全基础。树牢城市安全发展理念,构建全领域风险防控组织协调机制,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各种突发事件能力。统筹交通物流、供电供水、信息通讯等生命线工程防护建设,适度超前强化抗险设计与智慧管控。加强开敞地带和空间柔性安排,适当增加空间冗余度,构建城市有机疏散格局。加强城市消防安全、防洪排涝、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大海绵城市建设资金的统筹和投入,提升城市内涝治理能力和水平。

筑牢公共卫生防线。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并完善街镇、区两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公共健康教育体系及公共卫生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基层防控能力。持续提高应急队伍的疫情处置能力,积极推动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做好重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完善疾控中心实验室设施和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传染病救治相关医院的监测和诊治能力。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疫情救治机制,建立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响应体系。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风险和应急保障能力。完善统筹协调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健全防灾减灾责任体系与督导检查工作机制。健全自然灾害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体系,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发布机制。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形势研判评估制度,开展西青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多灾种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加快西青区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完善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设施,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抗灾救灾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救灾物资全过程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强面向公众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

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一批具有隔离功能的旅游居住设施,升级一批医疗应急服务点,建设一批具备快速中转能力的城郊大型仓储基地,构建集隔离、应急医疗和物资保障于一体、有机衔接的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推动西青区赤龙南公租房社区“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按照应急隔离标准进行改造,实现平急转换,满足应急隔离、临时安置等需求。实施西青医院二期工程,聚焦检验检查、感染防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急危重症患者应急治疗需要,建设医教研综合保障中心和感染性疾病科,提升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救治能力。推动迎宾二商肉制品深加工及物流基地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拓展迎宾放心肉、预制菜、肉类酱制品产业规模,力争建成西青区南部集猪肉冷冻品储存交易、冷链配送、进口食品储存、绿色食品加工为一体的“互联网+”现代加工冷链综合基地,进一步提升“急时”快速就近调运物资能力。

第六章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加快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协同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一节 加快城乡要素合理有序自由流动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探索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依托天津市农村产权交易所,充分发挥区级分市场和镇级工作站、村级工作点作用,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发布、合同签订、价格指导等服务,引导农户承包土地依法、自愿、有偿、平稳流转。

健全财政金融服务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加大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定位,引导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动农商行回归服务三农本源。拓宽农村担保范围,依法合规开展承包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完善贷款贴息、直接融资奖补等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

鼓励和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制定财政、社会保障、住房、名誉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专业人才和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等参与乡村振兴,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有相关权益。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与京冀、西部受援和结对地区联动,建立劳务对接机制,推进就业服务共享共用。完善城乡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建立城市教科文卫体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涉农院校开展“订单式”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形成现代新农人群体。

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激励机制,畅通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效益。创新涉农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化科研“众包”工作体系,聚焦农业技术创新需求,集中社会力量解决技术难题,形成“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的研发转化机制。深化校地合作,建设一批技术联合转移中心。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布局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统筹推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优化布局,推进农村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以公办学校为主,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工作,与本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多措并举加强教育人才引育,优化完善教师管理机制,实施教师编制“区管校聘”管理改革,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确保全区乡村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积极引进区外优质办学资源,进一步健全学区化运行体系,推动学区内中小学协同发展。大力推进西青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新院契机,提高西青医院、西青中医院等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推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和上下联动,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快街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村)卫生服务站达标建设和服务完善。加快发展智慧医疗,推动卫生健康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快互联网医院建设。完善街镇、社区残疾人康复场所和康复设施,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就近为残疾人康复提供服务。推进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建设“一区一中心、一街镇一阵地、一居(村)一场所”三级养老服务设施。

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乐业西青”行动,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入实施就业见习计划,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位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加大帮扶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困难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各类就业重点群体就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办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职业农民就业规模。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制度,完善失业动态监测、预警监测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积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优化异地就医线上线下服务。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和社会救助对象动态管理,落实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妇女摸底排查,将符合条件的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持续做好医疗保障扶贫,按照市级医疗救助相关政策,做好对辖区低保、低收入、因病支出型等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


专栏7社会民生提升工程

  1. 张家窝市民运动中心。该项目位于琴韵道与枫雅道交口。项目将服务于镇域内百姓体育健康需求,打造涵盖游泳馆、声光电健身房、多功能馆,餐饮配套等适合百姓的文体中心。

2张家窝镇第一小学工程。占地21.9亩,总建筑面积12959平方米(地上9361平方米,地下3598平方米),24班。

3. “大运河艺术之城”天津美术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扩建项目。天津美术学院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58000平方米,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主楼、教学组团、实训组团、行政办公和附属用房、风雨操场、400米标准运动场、球类场地及体育场看台以及东、西区学生宿舍和东、西区食堂等;天津音乐学院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45000平方米,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学生琴房、剧院、图书馆、行政办公和附属用房、田径、球类场地及体育训练馆、学生宿舍、国际交流中心、活动中心、食堂等。

4.天津市西青医院二期工程。包括医教研综合保障中心、综合楼放射科扩建、感染性疾病科、液氧站、临时换热站及垃圾暂存站。

第三节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深入开展西青区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做好规划布局,增加进出中心城区的通道,做好重点街镇之间、街镇与市区间的交通衔接,建设完善路网体系。持续加强乡村地区燃气、供电规划建设,加强可回收物回收、分拣、处置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充分利用现状绿地资源、未建设边角地、闲置地等,加强“口袋公园”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公园绿地布局。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管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健全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机制,明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标准和规范,落实管护经费,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

推进实施村居改造工程。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补齐农村居住环境短板,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打造大沙窝、第六埠、白滩寺、青凝侯、大侯庄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小卞庄竞争村,加快建设大沙窝村“双轨并行”村改居改造工程,持续建设杨柳青镇、辛口镇、张家窝镇乡村旅游示范片区,打造留住绿色、野趣、乡愁的美丽村居。

第四节 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与现代都市型农业相匹配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实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工程,合理布局种养区域,调整优化特色农产品结构,加快生产设施基地提档升级。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打造辛口沙窝萝卜、王稳庄小站稻、中北百年花乡等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到2025年培育“津农精品”品牌20个以上。实施种业振兴工程,与天津农学院、天津农科院、国家粳稻中心等科研资源建设种业创新联合体,强化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办好西青种子博览会。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化肥减量化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升行动,扩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产品规模,到2025年认证总量达20个。引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支持城乡结对、村企挂钩,鼓励发展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构建文旅农产业融合机制。依托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康养休闲、民宿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建设一批新经济空间,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依托辛口镇生态资源优势和天津小站稻等农业特色品牌,进一步推动辛口镇第六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红色旅游和王稳庄镇“稻香农谷”等农业休闲游的发展,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鼓励支持盘活利用现有村庄产业用地、低效建设用地和腾退宅基地,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充分衔接区域性旅游发展规划,拓展休闲农业、户外运动、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成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第七章 健全城镇化发展机制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机制,全力破除影响城镇化提质增效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创新现代人口服务管理机制

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创业环境为主攻方向,拓展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推动本地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在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农村宅基地面积及住宅面积置换城镇商品房,推进农民进城进镇落户。创新集体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以镇级统筹为手段,成立镇级联营公司,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入股分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农业土地出让方法,推进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生活保障,构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户籍劳动者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职业发展机会,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发挥企业、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等作用,持续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训行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以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为重点,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均等化全覆盖,切实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各类服务保障实际享有水平。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力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严格杜绝对外来人口的各类歧视行为。

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进一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与社会融合。建立健全社区为基础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建强网格员队伍,促进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高效协同。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引导人口流动和分布。健全完善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机制,依托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整合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推动户籍管理、就学升学、婚姻家庭、殡葬事务、生育和健康、就业社保、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加强对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的统计监测,及时掌握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

第二节 完善城市社会治理体系

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密切协同,社会组织、驻地企业单位与社区居民、志愿者等积极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以社工站为平台,以社会工作为载体,调动“小巷管家”、楼门栋长、下派干部、报到党员等各类队伍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促进“五社联动”机制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依托区、街镇、居村三级管理体系,继续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内容和范围,继续优化网格化管理标准和流程,形成标准明确、管理规范、联动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监督体系。提高智慧服务管理水平,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展示社区基础运行能力、社区实时“健康”状态,形成“全区域、全天候、智能化、多渠道”的事件预警和协同治理体系。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健全完善区、街镇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诉源治理,扎实做好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点人员教育稳控和社会面整体防控各项工作。完善“访调对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强化人民调解与各类调解资源的协作配合。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加大推广融合力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便捷高效信访渠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加强行政复议队伍建设,提升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水平。高质量抓好“八五”普法组织实施。深化政务公开,推动政府管理服务更加透明规范。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

第三节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机制

健全多渠道融资服务体系。创新城市投资运营模式,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土地潜在价值挖掘相统筹,提高收支平衡水平。拓宽公共产品供给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积极争取中国足彩网资金投向重点领域。针对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加强银企对接服务,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支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合理安排预算内城镇基本建设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资金,积极探索支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完善特色小镇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全区城镇化资金池,以土地收益,产业发展收益和社会资金为主要资金来源,定向用于农村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特色小镇有一定收益的产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 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优化城市行政资源配置。按照城市管理服务职能需求,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城市行政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强化网上办事和服务群众功能。加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明确牵头单位和部门,落实责任目标任务。

创新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严守城市开发边界,合理挖掘存量土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加强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和集约利用,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健全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和存量建设用地退出激励机制,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率,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机制,加快推动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建设。

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优化完善“津心办”西青旗舰店“在线店小二”服务功能,拓展网上办事事项的广度和深度,延长网上办事链条,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建设,围绕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政务服务高频事项,打造“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品牌。开展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多级联动应用试点建设,推动监管事项关联使用、监管数据共享应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对接等建设工作。

第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统筹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按照职能分工,编制年度重点任务,细化实化规划目标任务和改革举措,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加大工作目标考核和督查力度,确保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强化规划实施全过程管理,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与分析,做好分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

第二节 完善政策配套

有效落实国家、市、区三级相关财税、科技、人才、用地、投融资、环境保护、人口集聚、社会保障等支持政策措施,加强各部门间的政策协调,形成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重点在人口市民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产城融合及园区转型、“多规合一”、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城乡统筹建设等领域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累实践经验。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重大项目支撑,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布局,全力推动“十四五”时期已确定新型城镇化项目开工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对纳入规划的新型城镇化项目,加强服务指导,优化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确保如期完成。对标全市中国足彩网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部署,从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推进市政共用设施提档升级等方面做好项目储备,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第四节 凝聚社会合力

健全政府与企业、社会的沟通交流机制,拓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新型城镇化的渠道,动员、鼓励、激发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推动规划实施,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作用,创新和丰富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总结和宣传改革试验中的经验典型。



附件:《天津市西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3-2025年)》目标任务分工表政策解读:https://www.tjxq.gov.cn/zwgk/zfxxgk/zfgbm/fgw/fdzdgk/qtfdgk/202312/t20231227_6492685.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政策解读

主办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备案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10001 津ICP备12005437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289号

地址: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府前街2号  邮编: 300380 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27392579  邮箱: xiqingxxgk@126.com

wzalogo_06.png

主办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备案单位: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1201110001 津ICP备12005437号-1

津公网安备 12011102000289号

地址: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府前街2号

邮编: 300380 联系我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27392579

邮箱: xiqingxxgk@126.com

wzalogo_0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