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制度创新 打造首创首试集成高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以下简称天津机场片区),这里已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往返各地的航班有序起降,国产新能源汽车即将“出海”,保税维修机库里技术人员准备开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个个重点项目赋能这片热土,以制度型开放的澎湃动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在推动高水平开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10年来,天津机场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有效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成为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激发开放型经济活力
开放是刻在自贸试验区骨子里的基因。在天津机场片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每天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机遇与挑战。
走进位于天津港保税区海滨九路的森扬国际汽车城,5万余平方米的展厅中入驻了200多家商户,日均接待车商和消费者达千人次。
“森扬国际汽车城与天津自贸试验区是同年同月诞生的。10年来,得益于自贸政策红利,汽车城发展迅速。”森扬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扬集团)运营总监宋娜娜说,“作为天津港保税区参与平行进口汽车全产业链的头部企业,我们在2015年成为天津首批平行进口车试点平台之一。2019年,天津获批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我们又成为第一批先行先试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引导下,公司业务迅速拓展,目前年营业额达到25亿元,海外合作伙伴已有200多个。”
2022年二手车出口900台、2023年出口8000台、2024年出口超过11000台……这是森扬集团拓展海外业务,三年走出的三大步。
“今年,公司增加了汽车零配件海外销售业务,希望在海外主要市场建立一批二手车出口服务合作店铺,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为当地提供维修、培训等服务,提供零配件、检测设备和技术支持,有效提升海外消费者售后体验,进一步开拓市场。”宋娜娜说。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多年来,天津机场片区将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嵌入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中,创新“贸易+”赋能新兴业态,秉持“专家+管家”服务,加快培育网络货运、平行进口汽车、二手车出口等新兴增长点,天津口岸平行车进口量和二手车出口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片区的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据了解,天津机场片区积极开展新型贸易模式探索,实现了多领域突破——
推动离岸贸易创新发展,创新建立“外汇管理部门+属地行政主管部门+商业银行+离岸贸易企业”四方联合现场办公的“天津模式”,创新推出“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业务模式。截至去年底,推动中垦国邦、高利尔、美卓奥图泰等企业开展离岸贸易业务,合计完成业务超过60笔,结算金额约1.4亿美元。加速新型贸易服务支持中心建设,吸引有资质的企业、机构作为合作方,从金融、法律等方面培养优质企业开展相关业务,有效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推动中策橡胶公司通过哈尔滨银行开展对俄业务结算,首单橡胶对俄贸易已经完成收汇。
赋能产业创新升级
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所在。勇于“探路”,也敢于“首创”,天津机场片区在制度创新上持续突破,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午后,距离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不远处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海特)维修机库里,等待维修的飞机排得满满当当。
“我们正在新建一个三机位的飞机维修机库,计划今年7月投产,届时,生产线规模将达到9个机位,这里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独立第三方飞机大修及改装基地。”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晗说。
天津海特是一家专门为飞机大修、改装等提供服务的企业,成立初期以国内业务为主。在李晗看来,正是由于自贸试验区政策不断创新突破,才让企业“解锁”新业务,赢得了转型为外向型企业的契机。
近年来,天津机场片区大力发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陆续出台了《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支持航空保税维修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环境保护监管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多项为国内首创。
依托这些政策,2019年12月,天津海特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在综保区外开展飞机客改货业务的企业,从基础定检到深度客改货,再到整机喷涂,业务量持续攀升,逐渐在全球保税维修再制造领域站稳脚跟。其境外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200万美元增长到2025年预计的1550万美元。
截至目前,天津机场片区已有空中客车、庞巴迪、古德里奇等12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天津百旭智造有限公司获准国内首批开展汽车零部件保税再制造业务试点。利星行机械(天津)有限公司申请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的4个品类进入商务部等三部委发布的第三批综保区维修产品目录。这里已成为我国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模式最丰富,相关标准、政策制度创新最多的地区。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自贸试验区肩负着“为国家试制度”的使命,也承担着“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制度创新红利在不断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同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疑难病、罕见病、特殊危重病用药一直是业界难点。开设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绿色通道试点,让患者率先用上还未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创新药,这是天津机场片区作为改革“试验田”的又一新尝试。
“我们利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引进国外已上市、国内未上市的进口特殊急需药品,在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开展临床应用。相关部门积极联动建立快速通道,最快可在三周内完成全流程审批。”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院长郝继辉说。
据了解,截至2025年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已经完成了13批次临床急需进口药物申请,涉及5种药物,应用于17名患者,最小的只有2岁,最大的73岁。
“目前,他们的治疗效果都非常好,有的病情得到缓解,有的取得预期效果等待后续治疗。相比到国外治疗,不仅免除了出国就医的奔波,还大幅降低治疗成本,每名患者治疗费用可节省40%。”郝继辉说。
据了解,目前,我市正在起草临床急需药品进口绿色通道2.0版试点方案,探索进一步优化临床急需药品进口审批流程,让中国足彩网患者受益。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围绕实体经济发展,把企业的需求通过创新的思路招法,在各职能部门的协同下落到实处,落到产业上、落到效益上。”这是天津自贸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工作局局长何江对天津自贸试验区10年发展历程的体会,“未来,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自贸政策优势,探新路、谋突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天津实践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再上新水平。”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